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连接碎片化栖息地 生态廊道为物种繁衍搭起“鹊桥”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9日09:48 来源: 科技日报

近日,深圳首条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生态廊道建成,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生态廊道在我国并非新鲜事。近些年,秦岭野生大熊猫频频现身、金钱豹带崽“散步”,原因就是秦岭隧道附近在2015年就建设了野生动物通道,恢复了秦岭野生动物栖息版图;在辽阔的林海雪原,横贯俄罗斯和我国的东北虎栖息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近日也发现了野生东北虎的新个体。

可能很多人对生态廊道的概念比较陌生,其实,生态廊道指的是各个孤立生态系统之间的通道,可以方便物种扩散、迁移和交换等。

河南省林业局保护处处长卓卫华解释,由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变得碎片化或呈块状分布,如同孤岛一样相互不连通。这势必会导致动物各种群之间的栖息地相互孤立,种群得不到交流,使近亲繁殖愈发严重,最终导致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河南省郑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林斌说,不少人认为,世界上许多珍贵的濒危动物面临的巨大问题是盗猎盗杀,“其实更严重的是近亲繁殖”。

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600多只亚洲狮,全都是1908年人类捕捉饲养的13只亚洲狮的后代,如今它们的体型大不如前。

专家认为,生态廊道能将各自孤立的栖息地连通起来,野生动物通过这些廊道串门沟通,进而交配繁衍。一旦走廊范围扩大,栖息地扩大,就能很好地避免近亲繁殖。

河南省林业勘探设计院研究员王万里介绍,除了天然形成的生态廊道外,更为常见的就是人造廊道。所谓人造廊道,就是根据当地生物多样性特质,人为打造的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它在更多情况下叠加天然廊道而成。

例如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就采用人工生态通道工程连通公路两侧大熊猫自然生境;在大熊猫走廊带公路两侧及林中空地,栽植大熊猫主食竹种秦岭箭竹,同时开展植被修复,增加大熊猫食源,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

据了解,生态廊道建设完成后,工作人员还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监测动物的活动情况。此前最为常见的是通过野外高清红外摄像机进行摄像监测,近年来,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也开始加入其中。如2019年,阿里云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发了“野生动物AI识别系统”。程序员只要向AI系统“投喂”大量的野生动物图像,机器就会找出其中规律,从而学会辨别物种,分析野生动物行为。

此外,专家们也在尝试将太阳能无人机航测技术等手段,以及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动物溯源系统,应用到对生态廊道的科研监测中。除监测动物外,监测系统还可以对人、车辆等进行分析。 

【责任编辑:艾师伟】

Copyright ? 2001-2024 bt365官网: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